绿色算力:淮安晨星科技的碳捕捉与量子未来

频道:科技型企业 日期: 浏览:9

绿色算力:淮安晨星科技的碳捕捉与量子未来

在江苏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,一家名为“晨星科技”的企业正悄然推动一场技术革命。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科技公司,以其在碳捕捉材料、量子计算和边缘计算芯片三大领域的突破性创新,成为长三角地区备受瞩目的科技新星

碳捕捉材料的分子级突破

晨星科技的研发中心内,团队开发的多孔有机框架材料(POFs)正展现出惊人的碳捕捉能力。这种新型材料的比表面积达到惊人的6000㎡/g,相当于一克材料的内部表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。通过精准的分子设计,材料内部形成了无数个仅0.6纳米大小的“分子口袋”,能够像智能捕手般精准捕获二氧化碳分子。

最新一代CCM-7材料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每公斤材料日捕捉2.3公斤二氧化碳的纪录,较传统胺基吸收剂效率提升5倍。更值得称道的是,该材料在80℃的低温环境下即可完成再生,能耗仅相当于传统工艺的30%,这项突破让碳捕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
绿色算力:淮安晨星科技的碳捕捉与量子未来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探索

在量子计算实验室,晨星科技自主研发的“天河-3”量子计算机正稳定运行。该系统采用超导量子比特架构,目前已实现72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控,量子体积达到2^13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独创的“动态纠错编码”技术,将量子态的相干时间延长至800微秒,这个数字在业界堪称亮眼。

公司并未止步于实验室研究,而是将量子计算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。与本地化工企业合作,利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分子反应路径,成功将某催化剂的研发周期从传统的18个月缩短至3个月。在金融领域,开发的量子风险评估模型,能够同时处理2000个风险变量的复杂关联,为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洞察能力。

边缘计算AI芯片的落地实践

去年交付的“慧边-2”AI推理芯片项目,完美展现了晨星科技的技术整合能力。这款采用12nm工艺的芯片,集成了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处理器架构,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能效比达到8.4TOPS/W。在智慧城市项目中,部署在交通路口的“慧边-2”设备,实现了对200米范围内车辆、行人的实时轨迹追踪,延迟控制在10毫秒以内。

某大型港口应用的案例尤为典型。传统方案需要将100路高清视频流传输至云端处理,日均数据传输量达40TB。采用“慧边-2”芯片的本地化部署后,数据在边缘端完成处理,仅上传结构化结果,带宽占用降低98%,同时将决策响应时间从秒级提升至毫秒级,大幅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。

创新动态与技术展望

近期,晨星科技有两个重要进展值得关注。首先是碳捕捉材料中试基地的投产,标志着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迈出实质性一步。这个投资3.2亿元的基地,预计年产碳捕捉材料200吨,可满足10个大型工业项目的碳捕捉需求。

其次是公司与南京大学联合建立的“量子-人工智能交叉实验室”正式揭牌。该实验室将重点探索量子计算与边缘AI的融合创新,首个研究课题“基于量子启发的神经网络压缩算法”已取得初步成果,有望将现有AI模型的参数量减少60%而保持性能不变。

从分子级别的材料创新,到颠覆性的量子计算,再到落地的边缘智能,晨星科技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技术生态。这家淮安企业的实践表明,科技创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,而是正在切实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下,晨星科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关键词:其他
 1  2  3  4  5  6  7  8  9  10  11  12  13  14  15  16  17  18  19  20  21  22  23  24  25  26  27  28  29  30